2023-04-29

明朝北京保衛戰給臺灣的啟示

文/高宏銘律師(大壯法律事務所所長、法操共同創辦人,曾任彰化和新北地檢署檢察官)

公元1449年7月,明英宗因「土木堡之變」被瓦剌俘虜,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兵指明朝國都北京,一時北京城內人心震動,從孫太后(明英宗之母)到民眾都相當擔心,一時不知所措。後來孫太后邀群臣商議,討論如何面對瓦剌的兵鋒?當時就一樣是分和、戰兩派,一派主張要放棄抵抗,遷都南京,避免和也先大軍交戰(大家有無一種熟悉感?),另一派就以于謙為首,主張動員全軍,力戰也先(居然選擇戰爭,讓人民面臨戰火,某黨應該要表示很氣呀)。于謙的理由很簡單,面對也先的大軍,就是打回去,否則明朝將萬劫不復,宋氏南遷讓中原漢地人民陷入動亂和痛苦,就是歷史先例,所以就是要全力武裝,和也先對抗。
 
之後孫太后決定接受于謙的意見,于謙也統籌北京保衛戰的防禦,更身先士卒,以一介文人領軍首當其衝防守德勝門,直接面對也先大軍,經過一番奮戰,于謙帶領軍民贏得同年10月間的北京保衛戰,讓明朝轉危為安。明朝北京保衛戰當然有軍民傷亡,但難道就因為預期會有人傷亡,就該選擇逃亡嗎?如果沒有北京保衛戰的力戰,中原大地的人民將死傷更為慘重,成為也先大軍屠戮的對象。于謙立下不朽之功,也讓後世感念不已。當然于謙後來在明英宗因「奪門之變」復辟後被殺,可謂千古冤案,明英宗殺于謙,實可說是有愧「英宗」的廟號。
 
五百多年前的北京保衛戰,正可以給此時的臺灣相當的啟示。面對強敵,屈辱無法阻止殺戮和戰爭,只有武裝自己奮力一戰,才能開創自身的命運。現在社會充斥所謂要和平、不要戰爭的聲浪,其理由不外乎就是不要中國敵對,面對中國的侵略,就是要低頭,這樣就不會有戰爭云云。這些一直想當中國人的背骨仔連中國歷史都讀不好,該去好好讀一讀北京保衛戰的始末和影響。
 
臺灣之所以面對戰爭的威脅,不是臺灣的錯!一切都是中國這個專制政權想對外侵略擴張,才造成臺灣,甚至東亞局勢緊張,這些反戰的人卻不敢批評中國對外侵略的野心,卻對想要保衛自己家園和生活方式的臺灣人嚴厲譴責,這些人就像是當初北京保衛戰前的那些落跑派,未來只後受到後世的不斷恥笑。
 
這些「反戰派」(實為投降派的背骨仔)不敢明說的就是臺灣一旦被中國併吞(不要再說「統一」這種騙人的字眼),臺灣人民將被中國大清算。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都說將來要對台灣人民「再教育」了,到時臺灣人民的處境一定比新疆、西藏和香港還更慘。不願面對戰爭,卻願意接受屠戮,還要讓臺灣人民子孫成為奴隸,這些反戰派背骨仔就是「噁心」!